第 249 章 249(二更)(2 / 2)

贾诩和李儒两人虽然不像是身在长安的那几位一样在工作上打鸡血,起码也没在带徒弟上摆出随便教教的态度。

李儒往益州方向出使的时候还没忘记带上乔亭同往,以示言传身教之意,可见是真将这个教学给放在心上了。

乔亭回问道:“君侯听着我们两现在是什么口音?”

乔岚和乔亭原本的口音自然是兖州的,但现在由乔琰听来倒是有几分像蜀地的。

见她已露出几分恍然之色,乔亭便解释道:“因益州方向流入关中的人手里,也有不少被通过直道送往了上郡,文和先生便从中挑选出来了几位与我们每日交流,此外才是正式的课程。”

口音的变化能让她们在暴露身份的可能性上更小,这也确实是个必行之策。

乔岚在旁开口道:“因在抹掉口音特质上多花了些时日,故而按照两位先生的说法,起码还需三个月我们才能独立在外行动。”

“那就再多给你们一些时间吧(),

”?()_[()]?『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心中不无满意,说道:“我听说文和先生给你们安排了个出师的考核,等到秋收之后,就让我看看成效好了。”

半年的时间而已,对乔琰来说等得起。

这也并不只是她对两姐妹的安排,也是她对全局攻守的考量。

贾诩在听闻她这个安排后,并未觉得意外。

“停一停脚步也好,君侯已经进得太快了,不如静观其变一阵,稳固三州并三郡的局势。关中也还需要一场丰收来确立对君侯的信心。”

他说到信心,又忽然觉得这话可能并不需要由他来提醒,乔琰自己就是深谙此道的。

在她以并州牧的身份发起对董卓的讨伐之前,她就已经实现了并州境内的增产。

出兵凉州也是有了前一年收成的铺垫。

自高平进军陇西以及金城,也是在高平军屯卓有成效之前。

攻入长安虽是在秋收之前,但金城和武威两地的秋收成果也已经不难看到了。这场发兵的提前也是因为李傕先动了手,可不能怪乔琰选错了时间。

她虽有兵戈锋利覆压天下的甲士,却也从未忘记一个事实——

吃得饱饭的队伍才有足够的士气可言。

乔琰一边看着贾诩这茶桌上的桌布分神,一边回道:“但今年无论是地盘还是人口都扩张了太多,民众对我们的寄望也从原本对州牧父母官,转为了对一方汉室王朝的期待,以先生觉得,光是丰收真的足够吗?”

乐平的教育不足以覆盖到所有人,在绝大多数民众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情况下,识字学书只能是愿景而不是现实的安全感。

棉花的种植需要一步步扩张,所以去年只能拿出约莫六万件棉衣的数额,到了今年才能进一步扩张。

还需要考虑到其中一部分棉花要用于棉线纺织和棉被。

所以这也不足以支撑起民心所向。

水渠的开凿和对洪灾旱灾的防治,在接下来尚算风调雨顺的年节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纺织业更是在今年才得到了从刘焉这里抢来的人手,加上新的纺织材料出现,勉强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要在今年内做出什么跳跃式的发展,就难度来说也有一点大。

贾诩听出乔琰的意思了——

她还需要一点别的噱头,来作为这建安元年的标杆。

因民众大多不能知晓三州全貌,这个标杆确实是有其存在必要性的。

虽然说他现在并无职位在身,但并不妨碍他在听到乔琰这话后,已经下意识地动起了脑筋。

他思忖了片刻后,回道:“奇观如何?”

乔琰差点在下意识之间脱口而出一句奇观误国,但想到贾诩这又不是在给董卓提建议,应当不会是在挖坑给她跳,便听着他说了下去。

“我不是说像是长城和子午岭直道又或者是哪处宫阙楼阁这样的东西,”贾诩解释道:“我是在想,君侯早

() 先将您折腾出的水泥用在乐平书院、固阳道、乐平山中坞堡和肥料发酵槽这些地方,

有没有可能在长安城中起一处特别的东西?”

“按照您的说法,

在其中的研磨过程颗粒越细,最后生产出的水泥在强度上也越大。因过筛的工序复杂,在之前的使用中几乎没有进行过太过严苛的规定,但现在只用在一处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让这个硬度进一步提升?”

这确实可行。

在目前乔琰还没想到能用什么方法提高冶铁炉温度的情况下,现代水泥的制作无疑距离她还很远,相比之下,提高土法水泥的硬度更有可操作的空间。

贾诩提出的奇观建议也确实有其可行性。

民众往往会相信一些更具特殊性的东西,也会将其以匪夷所思的速度传播开来。

就像华佗的麻沸散,其实在形成麻醉效果上的作用并没有真到剖腹开肠也毫无知觉的地步,却还是因其乃是其他医者所不能为,被人描述得神乎其神。

贾诩所说的“奇观”也是抱着同一个想法。

见乔琰颔首,贾诩便接着说了下去,“只是我还未曾想到,该当将这奇观选作什么为好。”

他曾经得到过乔琰的委任效命于绥远城,协助吕布管理白道川军屯,所以对于土法水泥的硬度心知肚明。

比起扛打砸,它其实更扛压。

所以显然不能用来打造什么塑像之类的东西。

用来造屋建墙呢,确实和一般的房屋之间存在差别,但是好像很难形成这种传扬出去的风闻。

这个用途还得仔细想想。

乔琰却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她合掌一拍,笑道:“那就用来造路了,对外就说——这是长安城中一条走不出脚印,又非砖石所造的路!”

用路来做宣传,简直是再合适也没有了,只因人人都要往路上走过。

当长安有这样的一条路而别处没有的时候,总会有人想要前来一看究竟的。

长安这座帝都又是关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还确实有这个前来的必要性。

这种不断正向循环的人流吸引,正是这种“奇观”的作用所在。

因水泥路对马蹄的损伤,她此前所发起的种种修路都只是在平整道路坑洼之处,可现在只是用在城中的一条上,却显然没有问题。

需要在意的也只是——

既然这条路要充当长安门面的作用,它就不能在建造养护的过程中被什么人给踩踏在了上头留下痕迹,不能因为冬日的气温下降而轻易开裂,不能因为厚度不足而被轻易压裂,不能因为排水措施的失当而在内部受到破坏。

当然,最后一条相对来说要容易解决一点,毕竟土法水泥在抗腐蚀性的能力上还是不差的。

决定了,修路!

一条并不需要太长的路!

乔琰朝着贾诩致谢道:“多谢先生提醒,若非如此,竟要忘了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好工具。”

贾诩悠哉地饮了口茶,回道:“这是君侯自己的功劳。”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得有水泥这个东西才能折腾出后续的标志性成果。

这也得算是跟对了主公的好处。

同样是做卧底的,他和田丰完全就是两种生活状态。

一想到这种令人生出满足感的对比,贾诩的脸上不由浮现出了一缕笑容。

但下一刻他脸上的笑容就僵硬在了当场。

谁让他看到,得到了解决问题措施的乔琰并未选择继续饮茶,或者是起身离开,而是将手伸向了被她观望多时的桌布。

“说起来,此物不太适合先生吧?”

乔琰将桌布中被人以绣线缝制出图样的位置铺展在手中,又近距离地端详了片刻,这才朝着贾诩重新看来,“先生既要做这闲人,该当选个松竹鹿鹤这样的图纹才是,做什么选两只啮铁兽?”

“此物好食铜铁与竹骨,着实是与先生这气质不大吻合。”

贾诩:“……”

被乔琰攥在手中的这块桌布上,绣着一蓬翠竹,翠竹之下一对模样似熊,黑白花色斑驳的兽类一个翻倒在地,一个啃食着竹子,当真是好一派憨态可掬的样子。

这不是被现代被称为熊猫的国宝又是什么。

不过在汉代它被称为啮铁,被记载在东方朔所写的《神异经》中。

乔亭在跟随李儒往益州所行的这一趟中,于绵竹路边遇到过它们,回返上郡后仍觉可爱,便绣在了桌布上。

贾诩没见过这东西,也觉有趣,便讨要了过去。

虽说是由李儒教导乔亭,贾诩教导乔岚,但总有些课程是由两人同时教授的,贾诩自然也还算是乔亭的老师,故而此物也就算作了乔亭所送的拜师礼。

但现在嘛……

贾诩只听乔琰说道:“此番自益州得绣工数百,其中有尤长于蜀绣之人,我让他们过几日给先生送一块竹林隐逸的桌布来换了。”

“都说静以修身,先生还是不要留这等凶残之物在前为好。”

贾诩默然。

别以为他没看出来,乔琰做出这等举动,到底是因为她觉得此物和他的气质不符,还是因为她自己也喜欢这东西。

君侯啊君侯,您在长安刚表演了一出大义灭亲,开宗立户,看来是将脸皮也给养厚了不少啊!

对于贾诩这番无声的控诉,乔琰权且当做没看到。

她只是在坦然地顺走了熊猫桌布后心中想着,她之前真是有点失策了,在找刘焉索要犒军之物的时候居然忘记了这个四川特产,还应该让他送一批熊猫来的!

但此时再去找刘焉提要求显然已经晚了,且等下次换个理由找他会猎的时候再说吧。

她先回长安修奇观去了!!